近日,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在對一條“西電東送”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進行檢修時,成功引入無人機起吊裝備、激光清除空飄物、遠程視頻監控指揮裝置等新技術、新裝備進行輔助檢修,大大提升了檢修質效,有力保障了這條電力大動脈的穩定運行。
據悉,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近日啟動對±800千伏復奉線重慶段檢修工作。這條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起自四川復龍換流站,止于上海奉賢換流站,是“西電東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在重慶轄區內全長286公里。本次檢修過程中,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共計出動施工作業人員1080人次,車輛144輛次,累計完成消缺189項,進一步提升了“西電東送”大動脈穩定運行的能力,為電網迎峰度夏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檢修工作具有停電時間短、點多面廣、管控難度大等特點。為此,檢修作業中引入了無人機起吊裝備、激光清除空飄物、遠程視頻監控指揮裝置等新技術、新裝備進行輔助檢修,有效提高了監控水平,減低人員作業風險和作業時長,提升了檢修工作質效。
3日,在重慶市武隆區車盤山檢修現場,一架無人機帶著近5公斤重的工具緩緩升空,克服風力擺動,準確將工具送到塔上人員手中。“有了無人機起吊后,大家再也不用帶著幾十斤重的工具,走幾公里山路,爬幾十米高的鐵塔了。”操作人員說。
另據了解,為保障線路,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還為所有特高壓鐵塔裝上了“天眼”——20倍變焦的全方位動態監測裝置。平日里,這些“眼睛”能看清線路通道內機械施工、山火煙霧。檢修作業時,這些“眼睛”又充當了現場監護人的“幫手”,實時監控著高空作業人員的并提供遠程指揮決策,使得檢修工作質效大幅提升。
“這里是省輸電監控中心,請反饋1000千伏定臺Ⅰ、Ⅱ線237號小號側通道出現的情況。”2月20日,國網河北省電力有限公司輸電監控中心值班員鄭雄偉從無人機傳回的實時視頻中發現現場輸電通道有高空異物隱患,立刻向巡檢人員獲取隱患信息并向前方觀測哨發出預警指令,確保及時消除隱患。
2021年11月份,國網河北電力被選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首批省級輸電集中監控中心試點單位,并依托河北電力科學研究院開展省級輸電監控中心建設。河北電科院迅速組建精干團隊,同步推進場地基建、硬件配套、系統調試、人員培訓等工作,歷時25天完成了輸電監控中心全部建設任務。
國網河北電力輸電監控中心實現了巡檢無人機、監控系統、移動終端的5G通信互聯以及預警、指揮等數據的實時互通。該中心的巡檢無人機搭載圖像識別算法,可掃描辨識傳報線路外力破壞、異物、樹障、火情等10類隱患信息;運用云端算法歸類匯總上千條線路的巡檢參數,實現巡檢到位率、裝置接入和在線率、缺陷隱患消除率實時統計,并通過通報線路巡檢過程、質量、數據質檢等信息的方式,為工作人員提供輔助決策,優化提升相關功能近40項。
截至目前,該監控中心已累計下發運行監控日報77份,抽檢可視化預警89476條,開展路輪巡質檢485條次,保障了河北南部電網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俱輝才 鄭雄偉 齊錦濤)
北極星輸配電網訊:《中共國務院 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即2022年一號文件,2月22日正式發布。文件指出,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意見》指出,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做好2022年"三農"工作,要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全文如下:
中共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的意見
(2022年1月4日)
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復蘇脆弱,氣候變化挑戰突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極為繁重艱巨。從容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推動經濟社會平穩發展,必須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做好“三農”工作,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確保農業穩產增產、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
做好2022年“三農”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扎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
一、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
(一)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堅持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全面落實糧食黨政同責,嚴格糧食責任制考核,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保面積、保產量,不斷提高主產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切實穩定和提高主銷區糧食自給率,確保產銷平衡區糧食基本自給。推進國家糧食產業帶建設。大力開展綠色高質行動,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提升糧食單產和品質。推進黃河流域農業深度節水控水,通過提升用水效率、發展旱作農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積極應對小麥晚播等不利影響,加強冬春田間管理,促進弱苗轉壯。
(二)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加大耕地輪作補貼和產油大縣獎勵力度,集中支持適宜區域品種、經營服務主體,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支持擴大油茶種植面積,改造提升低產林。
(三)保障“菜籃子”產品供給。加大力度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生豬生產長效性支持政策,穩定基礎產能,防止生產大起大落。加快擴大牛羊肉和奶業生產,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試點示范。穩定水產養殖面積,提升漁業發展質量。穩定大中城市常年菜地保有量,大力推進北方設施蔬菜、南菜北運基地建設,提高蔬菜應急保供能力。完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開展橡膠老舊膠園更新改造試點。
(四)合理保障農民種糧收益。按照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的目標要求,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2022年適當提高稻谷、小麥低收購價,穩定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政策,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加大產糧大縣獎勵力度,創新糧食產銷區合作機制。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種糧、種好糧。聚焦關鍵薄弱環節和小農戶,加快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農業服務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層供銷合作社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開展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提高種糧綜合效益。
(五)統籌做好重要農產品調控。健全農產品全產業鏈監測預警體系,推動建立統一的農產品供需信息發布制度,分類分品種加強調控和應急保障。深化糧食購銷領域監管體制機制改革,開展專項整治,依法從嚴懲治系統性腐敗。加強智能糧庫建設,促進人防技防相結合,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嚴格控制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做好化肥等農資生產儲備調運,促進保供穩價。堅持節約優先,落實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深入推進產運儲加消全鏈條節糧減損,強化糧食教育,反對食物浪費。
二、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
(六)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按照耕地和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的順序,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把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目標任務足額帶位置逐級分解下達,由地方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分類明確耕地用途,嚴格落實耕地利用優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糧食和棉、油、糖、蔬菜等農產品及飼草飼料生產,基本農田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引導新發展林果業上山上坡,鼓勵利用“四荒”資源,不與糧爭地。落實和完善耕地占補平衡政策,建立補充耕地立項、實施、驗收、管護全程監管機制,確保補充可長期穩定利用的耕地,實現補充耕地產能與所占耕地相當。改進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加大耕地執法監督力度,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利用水平。穩妥有序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專項整治試點。鞏固“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成果。落實工商資本流轉農村土地審查審核和風險防范制度。
(七)全面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階段性任務。多渠道增加投入,2022年建設高標準農田1億畝,累計建成節水灌溉面積4億畝。統籌規劃、同步實施節水灌溉與高標準農田建設。各地要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研究制定增加農田灌溉面積的規劃。實施水源和重大引調水等水資源配置工程。加大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改造力度,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規劃新建一批現代化灌區,優先將大中型灌區建成高標準農田。深入推進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8000萬畝。積極挖掘潛力增加耕地,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堿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研究制定鹽堿地綜合利用規劃和實施方案。分類改造鹽堿地,推動由主要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更多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支持鹽堿地、干旱半干旱地區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啟動全國第三次土壤普查。
(八)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方案。加快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強化鑒定評價。推進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啟動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加快實施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實行“揭榜掛帥”、“部省聯動”等制度,開展長周期研發項目試點。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開展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后補助試點。貫徹落實種子法,實行實質性派生品種制度,強化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依法嚴厲打擊套牌侵權等違法犯罪行為。
(九)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全面梳理短板弱項,加強農機裝備工程化協同攻關,加快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和設施園藝小型機械、高端智能機械研發制造并納入國家研發計劃予以長期穩定支持。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優化補貼兌付方式。完善農機性能評價機制,推進補貼機具有進有出、優機優補,支持糧食烘干、履帶式作業、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油菜籽收獲等農機,推廣大型復合智能農機。推動新生產農機排放標準升級。開展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
(十)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集中建設育苗工廠化設施。鼓勵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立體生態養殖等新型養殖設施。推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研發應用。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
(十一)有效防范應對農業重大災害。加大農業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和投入力度。修復水毀災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溝渠疏浚以及水庫、泵站建設和管護。加強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強化農業農村、水利、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增強極端天氣應對能力。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落實屬地責任,配齊配強專業人員,實行定責定崗定人,確保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責有人負、活有人干、事有人管。做好人獸共患病源頭防控。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做好普查監測、入境檢疫、國內防控,對已傳入并造成嚴重危害的,要“一種一策”治理、有效滅除。加強中長期氣候變化對農業影響研究。
三、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十二)完善監測幫扶機制。確定監測對象,將有返貧致貧風險和突發嚴重困難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簡化工作流程,縮短認定時間。針對發現的因災因病因疫等苗頭性問題,及時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強化監測幫扶責任落實,確保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繼續開展鞏固脫貧成果后評估工作。
(十三)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推動脫貧地區更多依靠發展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鞏固提升脫貧地區特色產業,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提高脫貧人口家庭經營性收入。逐步提高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重,支持幫扶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強化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產業提檔升級。鞏固光伏扶貧工程成效,在有條件的脫貧地區發展光伏產業。壓實就業幫扶責任,確保脫貧勞動力就業規模穩定。深化東西部勞務協作,做好省內轉移就業工作。延續支持幫扶車間發展優惠政策。發揮以工代賑作用,具備條件的可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統籌用好鄉村公益崗位,實行動態管理。逐步調整優化生態護林員政策。
(十四)加大對鄉村振興幫扶縣和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支持力度。在鄉村振興幫扶縣實施一批補短板促發展項目。編制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方案。做好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科技特派團選派,實行產業技術顧問制度,有計劃開展教育、醫療干部人才組團式幫扶。建立健全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發展監測評價機制。加大對國家鄉村振興幫扶縣信貸資金投入和保險保障力度。完善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持續加大安置區產業培育力度,開展搬遷群眾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落實搬遷群眾戶籍管理、合法權益保障、社會融入等工作舉措,提升安置社區治理水平。
(十五)推動脫貧地區幫扶政策落地見效。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細化落實過渡期各項幫扶政策,開展政策效果評估。拓展東西部協作工作領域,深化區縣、村企、學校、醫院等結對幫扶。在東西部協作和對口支援框架下,繼續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持續做好單位定點幫扶工作。扎實做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工作。創建消費幫扶示范城市和產地示范區,發揮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作用。
四、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
(十六)持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支持農業大縣聚焦農產品加工業,引導企業到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制造。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繼續支持創建一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推進電子商務進鄉村。促進農副產品直播帶貨規范發展。開展農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提升行動,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全產業鏈質量追溯體系。加快落實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政策。
(十七)大力發展縣域富民產業。支持大中城市疏解產業向縣域延伸,引導產業有序梯度轉移。大力發展縣域范圍內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農業農村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產業,推動形成“一縣一業”發展格局。加強縣域基層創新,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加快完善縣城產業服務功能,促進產業向園區集中、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引導具備條件的中心鎮發展專業化中小微企業集聚區,推動村發展鄉村作坊、家庭工場。
(十八)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實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促進農村消費擴容提質升級。加快農村物流快遞網點布局,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發展“多站合一”的鄉鎮客貨郵綜合服務站、“一點多能”的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點,推進縣鄉村物流共同配送,促進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支持大型流通企業以縣城和中心鎮為下沉供應鏈。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動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對接關系。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農村延伸,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促進合作聯營、成網配套。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
(十九)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落實各類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發揮大中城市就業帶動作用。實施縣域農民工市民化質量提升行動。鼓勵發展共享用工、多渠道靈活就業,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家政服務、物流配送、養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務業。推進返鄉入鄉創業園建設,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大力開展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二十)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支持秸稈綜合利用。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情況評價。開展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加強林保護修復、草原休養生息。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支持牧區發展和牧民增收,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鞏固長江禁漁成果,強化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加強常態化執法監管。強化水生生物養護,規范增殖放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出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
五、扎實穩妥推進鄉村建設
(二十一)健全鄉村建設實施機制。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進。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求好不求快,把握鄉村建設的時度效。立足村莊現有基礎開展鄉村建設,不盲目拆舊村、建新村,不超越發展階段搞大融資、大開發、大建設,避免無效投入造成浪費,防范村級債務風險。統籌城鎮和村莊布局,科學確定村莊分類,加快推進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編制村莊規劃,嚴格規范村莊撤并。開展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健全傳統村落監測評估、警示退出、撤并事前審查等機制。保護特色民族村寨。實施“拯救老屋行動”。推動村莊小型建設項目簡易審批,規范項目管理,提高資金績效。總結推廣村民自治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群眾參與鄉村建設項目的有效做法。明晰鄉村建設項目產權,以縣域為單位組織編制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清單。
(二十二)接續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改廁,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推廣水沖衛生廁所,統籌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不具備條件的可建設衛生旱廁。鞏固戶廁問題摸排整改成果。分區分類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優先治理人口集中村莊,不適宜集中處理的推進小型化生態化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推進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加強村莊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設施建設,推進就地利用處理。深入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
(二十三)扎實開展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鄉鎮通三級及以上等級公路、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實施農村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和危橋改造。扎實開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穩步推進農村公路路況自動化檢測。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改造,配套完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實施農房質量提升工程,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農村房屋建設標準規范。加強對用作經營的農村自建房隱患整治。
(二十四)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機農藝融合應用。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推動“互聯網+政務服務”向鄉村延伸覆蓋。著眼解決實際問題,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加快推動數字鄉村標準化建設,研究制定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持續開展數字鄉村試點。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二十五)加強基本公共服務縣域統籌。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由注重機構行政區域覆蓋向注重常住人口服務覆蓋轉變。實施新一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多渠道加快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建設,辦好特殊教育。扎實推進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深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實施醫保按總額付費,加強監督考核,實現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推動農村基層定點醫療機構醫保信息化建設,強化智能監控全覆蓋,加強醫療保障基金監管。落實對特殊困難群體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的分類資助政策。有條件的地方可提供村衛生室運行經費補助,分類落實村醫養老保障、醫保等社會保障待遇。提升縣級敬老院失能照護能力和鄉鎮敬老院集中供養水平,鼓勵在有條件的村莊開展日間照料、老年食堂等服務。加強鄉鎮便民服務和社會工作服務,實施村級綜合服務設施提升工程。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切實保障困難農民群眾基本生活。健全基層黨員、干部關愛聯系制度,經常探訪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疾人。完善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網絡。
六、突出實效改進鄉村治理
(二十六)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職責,深化鄉鎮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黨委統一指揮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強鄉鎮、村集中換 屆后領導班子建設,全面開展農村基層干部鄉村振興主題培訓。持續排查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發揮駐村書記和工作隊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用。完善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經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深入開展市縣巡察,強化基層監督,加強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強化對村干部的監督。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推進村委會規范化建設。深化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示范。開展村級議事協商創新實驗。推廣村級組織依法自治事項、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等清單制,規范村級組織機構牌子和證明事項,推行村級基礎信息統計“一張表”制度,減輕村級組織負擔。
(二十七)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效平臺載體。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平臺開展對象化分眾化宣傳教育,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創新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探索統籌推動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式,完善全國文明村鎮測評體系。啟動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計劃。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持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等體現農耕農趣農味的文化體育活動。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加強農耕文化傳承保護,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推廣積分制等治理方式,有效發揮村規民約、家庭家教家風作用,推進農村婚俗改革試點和殯葬習俗改革,開展高價彩禮、大操大辦等移風易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
(二十八)切實維護農村社會平安穩定。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鄉村建設。創建一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楓橋式人民法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持續打擊“村霸”。防范黑惡勢力、家族宗族勢力等對農村基層政權的侵蝕和影響。依法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和侵害農村婦女兒童人身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加強基層社會心理服務和危機干預,構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加強農村宗教工作力量。統籌推進應急管理與鄉村治理資源整合,加快推進農村應急廣播主動發布終端建設,指導做好人員緊急轉移避險工作。開展農村交通、消防、自然災害、食品藥品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治理,依法嚴厲打擊農村制售假冒偽劣農資、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加強農業綜合行政執法能力建設。落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疾病預防控制責任。健全農村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體系,嚴格落實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措施。
七、加大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力度
(二十九)擴大鄉村振興投入。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農業農村傾斜,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加強考核監督,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支持地方政府發行政府債券用于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公益性項目。提高鄉村振興領域項目儲備質量。強化預算績效管理和監督。
(三十)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對機構法人在縣域、業務在縣域、資金主要用于鄉村振興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再貼現支持力度,實施更加優惠的存款準備金政策。支持各類金融機構探索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中長期信貸模式。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省(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治理機制,穩妥化解風險。完善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統計制度,開展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考核評估。深入開展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展農戶信用貸款。加強農村金融知識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費權益保護。積極發展農業保險和再保險。優化完善“保險+期貨”模式。強化涉農信貸風險市場化分擔和補償,發揮好農業信貸擔保作用。
(三十一)加強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發現和培養使用農業領域戰略科學家。啟動“神農英才”計劃,加快培養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鄉村振興巾幗行動。落實艱苦邊遠地區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傾斜政策,對縣以下基層專業技術人員開展職稱評聘“定向評價、定向使用”工作,對專業技術崗位實行總量控制、比例單列。完善耕讀教育體系。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支持辦好涉農高等學校和職業教育。培養鄉村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專業人才和鄉土人才。鼓勵地方出臺城市人才下鄉服務鄉村振興的激勵政策。
(三十二)抓好農村改革任務落實。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整縣試點。鞏固提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農村集體資產監督管理服務體系,探索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規范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穩妥有序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推動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融資。依法依規有序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健全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管理制度。開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規范化建設試點。制定新階段深化農村改革實施方案。
八、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
(三十三)壓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制定鄉村振興責任制實施辦法,明確國家機關各部門推進鄉村振興責任,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開展省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完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制度,鼓勵地方對考核排名靠前的市縣給予適當激勵,對考核排名靠后、履職不力的進行約談。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負責同志鄉村振興聯系點制度。借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鼓勵地方黨委和政府開展現場觀摩、交流學習等務實管用活動。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實施總結評估。加強集中換 屆后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特別是分管“三農”工作的領導干部培訓。
(三十四)建強黨的農村工作機構。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要發揮“三農”工作牽頭抓總、統籌協調等作用,一體承擔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議事協調職責。推進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議事協調規范化制度化建設,建立健全任務分工落實機制,協同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設,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運行機制,強化決策參謀、統籌協調、政策指導、推動落實、督導檢查等職責。
(三十五)抓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展開。開展“百縣千鄉萬村”鄉村振興示范創建,采取先創建后認定方式,分級創建一批鄉村振興示范縣、示范鄉鎮、示范村。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振興,深入推進“萬企興萬村”行動。按規定建立鄉村振興表彰激勵制度。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0億千瓦,水電、風電裝機均超3億千瓦,新能源年發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大關。業內人士認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網、電力負荷由集中向分散發展的趨勢下,將促進有“細胞單元”之稱的微電網及分布式能源系統迎來較快發展階段。
尚處于示范和試點階段
“當前我國微電網的建設還處于示范和試點階段。”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研究所研究員吳瀟雨對記者表示,國內已建的微電網試點示范項目呈現電壓等級低、規模小、元素類型多的基本特征。按應用場景可分為三類:城市微電網、邊遠地區微電網、海島微電網,其中,前兩類以并網型為主,海島型則以離網型為主。以偏遠地區微電網為例,我國已在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等省區的邊遠地區建設了一批微網工程,主要解決當地的供電問題。
記者梳理發現,自從我國2017年發布《推進并網型微電網建設試行辦法》以來,我國微電網正在走出“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如今已有不少微電網項目投運。去年,江蘇電網“低碳臨建”示范項目投運,近日額濟納地區“源網荷儲”微電網示范工程項目已在當地能源局備案……
在眾多示范試點項目中,吳瀟雨認為,具特色的微電網有三類:一是多能源耦合型微電網。這類微網關注電熱冷氣多能互補、綜合利用,滿足用戶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同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如天津中新生態城二號能源站綜合微電網,項目配置了三聯供機組、熱泵等多能耦合元件,實現多能供應;二是離網孤島運行微電網。這類微電網與大電網沒有電氣連接,需要充分發揮自治特性,完全依靠自身調節能力應對新能源、負荷波動,保障穩定供電,在運行控制上挑戰較大,如海南三沙市永興島微電網、浙江南麂島微電網等海島型微電網;三是以直流組網的微電網。這類微電網拓撲結構中以純直流方式組網,或以交直流混聯組網,能夠減少能源轉換環節,提升轉換效率,如山西芮城縣光儲直柔微電網、江蘇達山島交直流混聯微電網。
不斷擴展能源轉型內涵外延
記者采訪了解到,微網相較大電網具有更靈活的配置和運行方式,使得單一能源利用逐漸向綜合能源供給轉變,在能源轉型的潮流中,微電網正“量體裁衣”的構建不同模式。以江蘇電網“低碳臨建”示范項目投運為例,采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為虞城換流站臨時建筑區供能,給工程建設全過程、全區域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提供了思路。再例如,石家莊北莊村零碳綠電智能微網項目,通過能源存儲與優化配置,實現了微網主供、主網備用的電源結構,能消納全部新增光伏發電量。
在業內人士看來,微電網發展與大電網并行不悖,尤其在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背景下,微電網不斷拓展能源轉型的內涵與外延。具典型意義的是計劃今年6月投運的寧波慈溪氫電耦合直流微網示范工程,將建成世界電-氫-熱-車耦合的±10千伏直流互聯系統,可將電、氫、熱等能源網絡中的生產、存儲、消費等環節互聯互通,實現綠電制氫、電熱氫聯供、車網聯合互動、離網長周期運行等多功能協同轉化與調配。
北極星水力發電網訊:截至2021年12月31日24時,由長江電力運行管理的長江干流三峽、葛洲壩、溪洛渡、向家壩、烏東德、白鶴灘等共6座梯級水電站全年累計發電量達2628.83億千瓦時,標志著以三峽電站為代表的清潔能源走廊發電量創歷史紀錄,大國重器綜合效益進一步得到發揮,為國家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貢獻三峽力量。
充分發揮六庫聯調優勢,發電量創歷史新高。面對長江上游新建投運水庫多、汛末旱澇急轉等挑戰,長江電力依托自主開發的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科學開展六庫聯合調度,統籌協調梯級電站消落、防洪及蓄水工作,一方水一方水利用,一度電一度電爭取。圍繞白鶴灘蓄水核心任務安排梯級水庫有序消落;秋汛中充分利用烏東德、白鶴灘庫容,在保障前提下較計劃多攔蓄水量43億立方米,保障梯級水庫防洪、蓄水合理銜接;秋汛后科學制定烏白超蓄水量釋放方案,為梯級電站補水增發逾40億千瓦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助力梯級電站全年發出2628.83億千瓦時清潔電能,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約2.2億噸,為國家清潔能源發展作出顯著貢獻。
扎實做好接機發電,運營管理機組數量成功破百。長江電力深入踐行“建管結合、無縫交接”管理理念,持續加大烏東德、白鶴灘電站參建工作力度,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先后克服電力外送通道限制、水量不足等不利因素,有力推進世界首批百萬千瓦水電機組并網調試和投產發電工作,按期實現烏東德電站4臺機組、白鶴灘電站6臺機組的高強度接機發電目標,至此,長江電力在長江干流上運營管理的水輪發電機組成功突破100臺,以三峽電站為代表的世界清潔能源走廊為“西電東送”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撐。
提升關鍵核心能力,保長江安瀾護綠水青山。長江電力始終牢記“為長江提供防洪保障”的使命,利用好智慧長江與水電科學實驗室等科研平臺,持續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水雨情預報精度高達98%,成功應對三峽8場超40000立方米每秒量級洪水,累計攔蓄洪水達172億立方米,避免了金沙江洪水與川江洪水遭遇疊加,切實保護了長江中下游防洪區域。與此同時,長江電力持續推進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枯水期,梯級水庫累計向下游補水超340億立方米,增加中下游航運水深0.9米,改善了長江干流“黃金水道”的通航條件,有效保障了下游春耕以及生產生活用水需求;累計開展8次生態調度,期間葛洲壩下游魚類總產卵量超124億顆,其中四大家魚產卵規模超84億顆,推動長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發揮梯級大水電優勢,“硬核”保電彰顯長電力量。長江電力堅決把服務國家能源保障作為使命,在國家有需求人民有需要的時候,隨時頂得上、發得出、穩得住,充分發揮能源保供先鋒作用,全年共完成年初“霸王級”寒潮、年中持續高溫、年末迎峰度冬等12次保電任務,保供頻次和持續時間均創歷史新高。充分利用秋汛蓄水蓄能,全年累計節水增發90余億千瓦時。當前,梯級電站可用水量約300億立方米,儲能約210億千瓦時,為今冬明春用電高峰期、冬季供暖期、水電枯水期電力保供打下堅實基礎,全力守護民生。
當前正值寒潮保電關鍵時期,長江電力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能源重要指示精神,在三峽集團的領導下,在長江委和電網的精心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持續做好梯級電站調度運營管理,“管”好“護”好大國重器,為能源保供開足馬力,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提供能源引擎。
新型電力系統的顯著特征是新能源在電源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電網處于新型電力系統泛在互聯、智能互動的核心環節,也是電力系統智能化和能源互聯網的核心。目前,南方電網已形成擁有八條交流、十條直流的跨省西電東送大電網,西電東送總能力超過5800萬千瓦。南方電網已擁有自主化的大容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在大型交直流電網規劃、建設和運行技術的實踐方面處于地位。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將為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的發展和應用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支撐大規模新能源集中開發與跨省區優化配置
綠色、柔性開放和數字賦能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顯著特征,電網消納高比例新能源的核心樞紐作用將更加顯著。白皮書提出建設“合理分區、柔性互聯、開放互濟”的堅強可靠主網架,研究適應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同步電網規模,適時通過柔性直流互聯技術構建2到4分區電網,提升系統的穩定水平和分區間電力交換能力。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將促進大電網柔性互聯,促進資源互濟共享能力進一步提升,“跨省區主干電網+中小型區域電網+配網及微網”的柔性互聯形態和數字化調控技術將使電網更加靈活可控,協同助力數字電網成為承載新型電力系統的形態,促進南方區域主網架加快向可靠、綠色、智能的現代化大電網發展,并在優化能源資源配置、保障新能源充分消納、推動構建多元能源供給體系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推動傳統電網向現代化電網形態衍變
近年來,全球輸變電技術快速發展,超高海拔輸電技術、柔性直流架空輸電故障清除技術、新型直流接地技術逐步進入工程化應用階段,碳纖維復合芯導線、無人機運維方式等應用于特高壓輸電工程,特高壓直流換流閥投入應用,國內外漂浮式海上風電技術規模化應用加快,大規模復雜混聯電網仿真技術取得突破。技術創新作為電網現代化的主要驅動力,大容量柔直、多端直流等先進直流輸電技術得到推廣應用,未來將持續推動電網物理基礎設施升級,同步促進新一代數字信息技術與電網基礎設施融合創新。全面感知的數字電網技術推動源網荷儲各環節深度融合,展現出現代化電網的顯著特征,有力推動傳統電網向現代化電網形態衍變。
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助推電網公司的價值鏈整合和服務轉型
在現代電網整體業務布局下,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將有助于鞏固電網直流建設、運維主體地位,推動實現直流資源整合,建立協同的直流建設、運維體系。在建設特高壓直流工程的同時,直流建設管理、運行管理優勢將向產業價值鏈延伸,整合上下游資源,在供給與需求、技術與市場整合中培育新動能、新業態。另外,基于主網架優化配置清潔能源資源的基礎優勢,以及跨省(區)電網技術密集等特點,通過特高壓柔直電網構建與利益相關方的多層次、多樣化科技創新與開放合作平臺,實現業務和服務增值,提升能源生態整體價值。
新能源具有隨機性、波動性、間歇性特點,系統調節資源需求大,且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后系統呈現高度電力電子化特征,也對直流輸電技術帶來了新的挑戰。隨著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輸電網中電力電子設備越來越多,導致大量諧波注入輸電網,主網諧波諧振風險開始凸顯。近年來,南方電網已發生多起諧波及諧振事件,嚴重影響主網架的穩定運行。2021年3月16日,南方電網公司印發了《南方電網公司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接入電網的穩定運行控制、超遠距離跨區域大容量特高壓直流輸電等研究。同時,成立了交直流串并聯復雜大電網規劃與運行科研團隊,開展新型電力系統電網分析與優化、電網穩定運行與控制技術研究,“雙高”電力系統穩定性建模、分析與控制研究,新能源接入換流器的振蕩規律與控制理論研究,特高壓換流站近區諧波超標風險及交流系統網架特性變化預測研究等。
面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帶來的挑戰,南方電網公司將整合優勢資源,基于特高壓柔性直流電網建設,加大關鍵技術的集中攻關、試驗示范、推廣應用,加快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全力服務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全面彰顯主網架減碳樞紐和功能平臺作用,提高新能源消納能力,提升輸電通道利用水平。
(作者韋曉星 為超高壓公司檢修試驗中心高電壓技術部過電壓研究組副組長)
12月1日,國際能源署(IEA)發布了《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將新增近290吉瓦,預計今年新裝機容量將創下歷史新高,但仍“遠低于”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所需的水平。
《報告》稱,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歐洲、美國和印度緊隨其后。從更大的角度來看,IEA表示,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預計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95%左右”。
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但仍不樂觀
《報告》預測,到2026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躍升至4800吉瓦以上,比2020年的水平增長60%以上,并且預計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將占全球新增發電量的95%。
《報告》中提到,2021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接近290吉瓦,并預計今年新裝機容量將創下歷史新高。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26年,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將超過化石燃料和核能的總和。
“我們已經上調了一年前的預測,因為在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上,各國宣布了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國家能源署在《報告》中表示。
“我們今天看到的大宗商品和能源價格高企,給可再生能源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但化石燃料價格上漲也使可再生能源更具競爭力。”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
不過法提赫·比羅爾稱,盡管今年可再生能源行業顯著增長,但同時煤炭和石油消費量也出現大幅反彈,因而帶動二氧化碳排放同比增幅創歷史第二高。
另外,可再生能源增長還受到一系列政策不確定和落實問題的挑戰,包括項目許可、電網一體化融資以及社會接受度等問題。
《報告》表明,目前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給投資成本帶來了上行壓力,而某些市場的原材料供應和電價上漲在短期內給風能和太陽能光伏制造商帶來了額外的挑戰。
當談到凈零目標時,情況可能更具挑戰性。盡管可再生能源的產能增加“在未來五年內增長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但這不足以滿足國際能源署之前預測“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情景”。
《報告》顯示,即使是國際能源署的“加速案例”,即政府應對與監管、政策和實施相關的挑戰,也是不夠的。
《報告》稱:“2021—2026年IEA凈零情景下的年度產能增長需要比我們加速的情況下快80%,這意味著政府不僅需要應對政策和實施挑戰,還需要提高其雄心”。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表現優良
為應對全球變暖及化石能源日益枯竭,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2016年11月,《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凸顯了世界各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決心。太陽能以其清潔、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顯著優勢,成為發展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
國際能源署還表示,作為世界上主要的碳排放國之一,中國正在推動全球轉向可再生能源。預計到2026年,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00吉瓦,比目標日期提前四年。
另一大排放國印度預計到2026年,其新增可再生電力裝機量將增加一倍。
國際能源署稱,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產能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從不同區域來看,根據《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內,全球所有地區的可再生能源增速都將超過2015年至2020年這一時間段,同時,中國、印度、美國和歐洲將是全球排名前四的可再生能源市場,未來五年內,上述四大市場的新增裝機預計將占到全球的80%以上。
《報告》預測,到2026年,中國風電與光伏裝機總量有望超過12億千瓦,這也將提前4年達成中國制定的風光裝機目標。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將持續發揮在可再生能源行業中的優勢,快速的可再生能源擴張將有助于中國達成降碳目標。
據《人民日報》報道,今年以來,我國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結出累累碩果。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達到10.02億千瓦,相當于40多個三峽電站的裝機容量,比2015年底實現翻番,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43.5%,比2015年底提高10.2個百分點。其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分別達到3.85億千瓦、2.99億千瓦、2.82億千瓦和3534萬千瓦。
比羅爾說:“中國繼續展示其在清潔能源領域的力量,可再生能源的擴張表明,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可能在2030年前達到峰值。”
各國仍需更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法提赫·比羅爾表示,盡管2021年的新增發電量創紀錄,2021—2026年的新增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將比2015-2020年增加50%,但如果世界仍希望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該行業需要更快地部署太陽能、風能和所有其他可再生能源。
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表示:“總體而言,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預測仍遠低于凈零情景所需的水平。與我們在主要案例預測中看到的情況相比,太陽能光伏發電在未來五年的平均年新增量需要翻一番。”
但國際能源署在《報告》中也指出,政府需要解決四個主要障礙來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對于發達經濟體的風能和太陽能光伏項目,許可和并網方面的各種挑戰導致政府拍賣中授予的容量低于計劃。在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斷斷續續的政策、電網可用性的缺乏以及承購商財務狀況的風險正在損害投資者的信心,導致融資利率上升。對于缺乏有針對性、靈活性政策支持是所有國家的一個問題。此外,風電和水電項目的社會接受度面臨挑戰,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推遲或取消計劃中的項目。
可再生能源僅占政府清潔能源經濟復蘇支出的11%。《報告》認為,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公共支出可以調動超過4000億美元的總投資。如果實施適當的扶持政策和監管框架,截至2026年,可以新增近400吉瓦的額外可再生能源項目,相當于中東的全部裝機容量。
國際能源署建議,為了使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各國政府不僅需要解決當前的政策和實施挑戰,還需要提高對所有可再生能源使用的雄心。政府可以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的競爭勢頭,但他們還必須大力加強對消納可再生電力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工業和交通領域使用的政策。政府還應考慮將更多的經濟復蘇支出用于可再生能源,同時制定政策和法規,以更好地調動私人資本。
原標題:中國將成為未來幾年可再生能源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決定啟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納入此次試點范圍的城市共有11個,其中綜合應用類城市8個(北京、南京、武漢、三亞、重慶、長春、合肥、濟南),重卡特色類3個(宜賓、唐山、包頭)。
《通知》對試點工作提出明確要求:一是加強工作統籌,建立協調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組織實施;二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強監管,切實保障換電站、換電車輛運行;三是強化政策落實、模式探索、創新支持,加快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
為貫徹落實《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促進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創新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相關部門于今年4月印發《關于組織開展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在各城市申報和省級主管部門審核基礎上,經形式審查、專家材料評審、視頻答辯評審,綜合確定了此次試點城市名單。